陶宁无所谓道:“既然凶手已经伏法,那冤魂想必已经散去,我乃朝廷命官一身浩然正气,看看又何妨?”
这话说得理所当然的,衙役也只好硬着头皮跟了上来。
一路走到尽头,有一浅色身影在井边探头探脑,她背对着人,身形纤长,一半头发散在腰后。
刚还想着醉汉尸体惨状的两个衙役猛地看见一个白衣女鬼似的影子在井边晃悠,吓得惊叫一声,把那人影也吓得叫了一声。
陶宁在她回头时看清了她的样貌,疑惑道:“戚姑娘?”
戚木匠修过县衙,他有一个女儿经常来帮忙,县衙府上的捕快都认识她,大声喊道:“戚姑娘?你在这里干什么?”
戚静显然有些惧生,回头看了一眼,才回答道:“我的簪子掉下去了,我要去捡。”
陶宁走出巷口阴影,迈进阳光下:“你的簪子掉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刚刚的醉汉故事带来的错觉,哪怕是大白天的,井口前凉风阵阵,直把衙役满身鸡皮疙瘩给吹了起来。
衙役很想马上转头就走:“簪子掉了就不要了,这地方不吉利,戚姑娘你身体不好还是快回去吧。”
都是最近“红衣夜奔”的错,闹得上到县令,下到百姓都把不吉利挂在嘴边,附近铁口神算摊子上的辟邪符也格外好卖。
戚静眼含热泪,她咬着唇又往井口张望一眼,恋恋不舍道:“可是那银簪是我娘留给我的,我却丢了。”
两衙役也算看着戚静长大的,可怜她小小年纪没了娘,抓抓脑袋,探头往黑洞洞的井口看去:“可是这井是枯的……”
默不作声的陶宁忽然说话:“井是枯的?”
衙役点头:“对,这井是枯的,那醉汉是硬生生摔死的,井口深得很。”
陶宁自动忽略后面的话,摸出发带将袖口扎紧,扭头吩咐道:“找绳子来,我下去一趟。”
衙役都大惊失色:“那可不行,少卿大人您是来查案的,万一有什么闪失该如何是好?”
陶宁语气不改,继续忽悠:“查‘红衣夜奔案’为平民忧,捡簪子也是平民忧,民忧不分大小,既然我能做到,何乐而不为。”
其实她就是想下去一趟,一句古话,来都来了。
可是这不过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从云京而来的大理寺官员压根没必要做这些事。
但另一方面,在场的人难免为这话而产生感动,竟然世上还真有不分大小事,一心为民的好官。
衙役还是给找了绳子来,陶宁身形清瘦颀长,能从洞口自由进出,要是换成两衙役那是万万不能的,会卡着肩膀下不去。
下去一会后,两个衙役后悔了,心惊胆战地在井口转圈圈,这可是朝廷派下的大官,万一出事了他们跟县令用命赔,也是不够的。
不多时,勒在井口的绳子动了动,两衙役将井里的人给拉了出来,陶宁手中多了一支珍珠簪。
她站在地上,拍去肩膀上的灰尘,递出簪子问:“戚姑娘,井底只有这个,没有你说的银簪。”
戚静垂着脑袋说:“我记错了,我掉的就是珍珠簪,不是银簪。”
陶宁哦了一声,定定看了她一会,直把人看得头皮发麻。
戚静奇怪地回看一眼,像是吓到似的,红着脸低下头去,她不解道:“少卿大人这般看着我,是我脸上有什么东西吗?”
即便是傻子,也不可能分不出娘亲的遗物是珍珠簪还是银簪。
陶宁将珍珠簪递给她:“物归原主,既然东西已经找到了,天色不早了,姑娘还是早些回去吧。”
“谢少卿大人,我这就回去。”戚静把珍珠簪簪回发髻上,点点头,快步离开了。
见那背影消失在远处,陶宁从衣襟处摸出一块红布料,拍了拍上面的灰,能看见上面精细花纹。
仔细看去,像是一件嫁衣上裁下来的布料。
第139章被公主捡回家了27
当天晚上,那似有若无的哭声又响起来了。
躺在床上的人影悄无声息地睁开眼睛,侧耳倾听。
秦央有事在外没能赶回来,陶宁只好承受孤枕难眠之苦,她料想这鬼影不会善罢甘休,今夜和衣而睡。
果不其然,四更天后,这鬼魅哭声再次响起,陶宁翻身而起出门去。
县衙上下已经被这哭声扰得烦不胜烦了,听见声音只会更加紧闭窗门,被子蒙头,再也不敢出门去看了。
这时候还敢出门的,也只有陶宁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