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口音各异,但文字是统一的,他们至少都识得字。
谢宁拿了一本话本子考较了一番,确认他们都识字,便放下心来。
“你们知道?大?安报纸吗?”谢宁问。
这几天谢宁让人去调查了,大?安报纸已?经传到了云南这边,只是京城终究离得太远了,最新的一期报纸还?是半年前的。
也是这一次外?放到云南,谢宁才发现,原来大?安报纸有这么多的盗版,盗版也就算了,版面质量堪忧,一份报纸的价格竟然高达上?百文。
在京城才三文钱的报纸,来到云南,居然要上?百文钱,而且看?的还?是盗版。
听说是湖广那边的行商,来云南收货时,顺便带过来卖的。
这让谢宁有种亏大?了的感觉,他得卖多少份报纸,才能赚到一百文啊!
而且还?是盗版,连三文钱都舍不得出,这上?百文一份的报纸,他连半个铜板的利润都没捞到。
十位说书先生又纷纷回话,谢宁尽量忽略他们的口音,分辨出大?概有两个说书先生看?过大?安报纸。
谢宁指着?那两个说书先生,问谢十一:“他俩都在哪里说书?”
谢十一回忆了一下,才回道?:“较年老的那位,是在醉月楼说书的,来往的都是临安当地的权贵人家。”
“长得比较年轻的,在百戏楼说书,一些闲暇无事的年轻富贵子弟比较爱去。”
谢宁点点头,看?来大?安报纸到了云南,就是富贵人家的娱乐之物,并没有在百姓间流传。
可能也是因为大?安报纸传到了云南,价格比较贵,普通百姓消遣不起。
谢宁只是把他们找来了解一下情况,如今第一期报纸还?没做出来,也不急着?让他们拿去说书。
不过他给这十位说书先生每人发了一些报纸,让他们回去后照着?报纸上?的新闻和小?说去说书,算是先宣传一下,等他的云南报出来后,百姓们接受起来就更容易。
每个说书先生拿到的报纸都不相同?,主?要以小?说作划分,让他们能够完整地说一个故事。
十位说书先生被?谢十一送出门外?,看?着?关上?的大?门,面面相觑。
所有人手中拿着?一沓报纸,看?向在醉月楼说书的老者。
老者眉心皱了一下又舒展:“既是知州夫郎的命令,我们听着?便是。”
众人一想也是,而且还?免费得了这么多报纸,一份报纸可值上?百文,怎么说也是他们赚了。
一开?始成立大?安报纸的时候,找了荣斋先生当副主?编,他包揽了大?部分的杂事,现在只有谢宁一个,什么事情都要管。
比如和临安府当地的书局联系,谈印刷的价格,又要联系京中的报社,让荣斋先生及时把最新的时策文章和朝廷各地发生的大?事消息送来。
云南地处南方,路途遥远,行商三个月才能走一程,谢宁出发前便和荣斋先生约定好了,京中的消息三个月送一次,等消息到了云南,都过去半年了。
但也比之前好,像云南这种地方,若是不特?意?打?听,京中的消息,少说也得一两年才能传到这里。
可能以后修路了,京城来往云南的路程速度才会加快吧。
由于这次办报社只有谢宁一个主?事人,哪怕有白玉荷花大?河他们打?下手,谢宁还?是忙得不可开?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