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伍文学

落伍文学>当过明星吗,你就写文娱? > 第二百四十六章 想想余惟是怎么做的(第3页)

第二百四十六章 想想余惟是怎么做的(第3页)

>我哭了。

>不是因为悲伤,是因为……我终于想起来自己是谁。”

林知遥截图保存,发给了孩子们。

“种子发芽了。”她说。

春天进入尾声,山花渐次凋谢。某日黄昏,林知遥收到一封没有寄件人的信,塞在窑洞门缝里。信纸是旧式稿纸,字迹陌生却工整:

>“你种下的声音,我听见了。

>在地铁站,在长椅下,在书页间。

>它们不像音乐,更像记忆的钥匙。

>我不知道你是谁,也不想知道。

>我只想说:谢谢你让我重新听见自己。”

信末没有署名,只有一个简笔画??一只耳朵,长出了根须,扎进地面。

林知遥把信贴在墙上,与母亲的录音机并列。

夏初,一场暴雨过后,钟楼下的泥土松动,露出半截青铜管状物。清理后发现,竟是半截破损的古代音律校准器,年代不可考。马库斯激动得整夜未眠,用显微相机拍摄其内壁刻痕,竟发现一组与《启寂》主旋律完全吻合的振动频率标记。

“这不是巧合。”他声音颤抖,“至少三百年前,就有人在这里做过同样的事??用声音与土地对话。”

林知遥抚摸着那截青铜,忽然笑出声来。

她终于明白,自己从来不是开创者,只是传承链上的一环。母亲是,马库斯是,孩子们是,那些埋名于历史的无名者也是。他们都在做同一件事:把心声交给寂静,等待某一天,被另一颗心拾起。

七月流火,蝉鸣如织。林知遥决定离开望月坡三个月,去南方一所聋哑学校做志愿者。

“我想知道,当一个人从未听过声音,他如何理解‘倾听’?”她对孩子们说。

临行前夜,全村人聚在窑洞外,没有送别仪式,只有一人唱了一句歌,下一人接一句,最后汇成一首不成调的《启寂》。歌声散入夜风,像一群归鸟。

她走得很轻,像一片落叶。

三个月后归来,窑洞门口放着一只新陶罐,罐身刻着一行小字:“听者归来”。

打开一看,里面是一卷录音带,标签上写着:《回声Ⅲ?群响》。

她没急着播放。

而是先走到石碑旁,发现节拍器仍在走,滴答、滴答,稳如心跳。

她蹲下身,把耳朵贴向大地。

风来了。

带着远方城市的喧嚣,带着聋哑孩子用手语“歌唱”时的气流震动,带着母亲录音机里永不消逝的底噪,带着钟楼、井台、槐树、溪流的私语,带着无数她听过、未听过、将要听的声音。

她闭上眼。

这一次,她不再记录,不再分析,不再命名。

她只是听着。

如同大地,终于学会了回应。

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