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赦的纨绔浮华和贾政的目下无尘未尝不是她偏心太过造成的恶果,虽然她在这两件事上不用负主要责任,但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人老了就该服老,她也七老八十了,以后只管颐养天年就是了。
至于孩子们的未来会怎么样,也只能看他们自己的造化了。
荣国府静悄悄地分了家,在分家后,史湘霓和邢夫人管着大房的家事,贾母派到二房的嬷嬷和李纨管着二房的家事。
底下的仆役一开始还有些不适应分家后的新生活,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他们也渐渐适应起来了。
在还债抄家后,荣国府就像祛除了根深蒂固的顽疾一样焕发了新生。不过京中不想还债的人家远比主动还债的人家多,新帝的收债之旅并不算十分顺利。
在新帝要求臣僚归还国库欠债后,内阁几位阁老和他们的门人都还了自家的欠债,荣国公府、宁国公府、镇国公府、修国公府等勋贵门庭也都都悄悄儿地把欠债还了。因为他们的识趣儿,新帝手头宽绰了不少。
但是在清远伯府还完债后,就再也没有宗亲勋贵去户部还债了。
剩下的人都是胆子大的,他们都在等,都在观望。
他们敢这样做的原因也很简单,翻遍史书,主动退位的太上皇和需要聆听太上皇训政的皇帝只本朝一例。俗话说天无二日,谁知道新帝能不能坐稳帝位?
万一太上皇对新帝不满把他换了,新皇帝会不会收债还是一回事儿呢!所以他们何必着急还债?
瑞王、齐王等在夺嫡之争中失败的皇子对新帝更是嫉恨,太上皇对他们的宠爱更是让他们有了底气,于是他们借着新帝收债一事传出了不少风言风语。
譬如说,太上皇当初借钱给臣僚救急,避免臣僚贪污损伤百姓,是何等的仁德!如今新帝一登基就收债,岂不是违背了太上皇的拳拳之心!
譬如说,新帝收债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权威,是为了违背太上皇的施政纲领,他不遵父训、不孝不悌……
这样的话,瑞王等人不敢在明面上对新帝说,但他们可以千金买马骨,收买科道的低级官僚死谏,收买穷人在街头巷尾传播流言。
其实他们他们还想递牌子求见太上皇跟太上皇诉苦,恳求太上皇免了他们家的欠债,再说说新帝的小话、进进谗言。
可惜太上皇病了,诸王也无可奈何,只得对此暗自嗟叹一二。
不过因为有瑞王他们几个王爷打头,宗亲们已经打定主意要拖到最后一刻再说还不还钱的事情了。
至于会不会害怕新帝的记恨……
怕自然是怕的,但是人多了也就不怕了,毕竟法不责众嘛。
更何况有瑞王、齐王等人挡在前头,新帝就算记恨,也轮不到记恨他们。
宗亲这边做好了决定,勋贵们那边却乱成了一锅粥。
因为他们惊讶地发现,就算他们想要拧成一股绳赖账他们也找不到领头人。
八公里面出了四个叛徒,牛家、贾家和侯家全都把债给还完了,他们还债时甚至没有通知他们一声!
牛家和侯家出身的将军们在军中吃了点暗亏,不过贾家竟然奇妙地没受到什么影响,那些不想还债的勋贵因为贾赦兄弟二人过于废物找不到针对他们的价值。
荣国府唯一值得被针对的贾璋在国子监里,但是有叶士高这个国子监祭酒的庇护,又有谁能算计得了贾璋呢。
当然,因为这件事宁荣二府在社交场和勋贵圈的话语权向下滑落了不少。
但贾母不是很在意这件事,他们家自老国公去世后就已经不是勋贵圈的领头羊了。
等到璋哥儿考出来,他们家就转换门庭了。到时候,勋贵老亲这边的关系会不可避免地淡下去的。如今不过是提前了一点,本来也不是什么重要的事情。
而在诸王的母族和妻族中,死心的已经为了向新帝表忠心把债还了,余下的一部分心怀侥幸的觉得他们的王爷还有希望,这才看不清形势,梗着脖子不肯还钱。
会让他们产生这种错觉的原因是太上皇。
在新帝登基后,太上皇不但给儿子们都加封了亲王,还时常召他们入宫,给他们赏赐。那些不肯死心的王爷就是被这种“宠爱”迷昏了头脑,才觉得自己还有希望的。
但内阁阁臣早就看清楚了局面,别说新帝对太上皇十二万分的恭敬孝顺,就算新帝的举动稍有出格,太上皇也不会毁了自己推位让国、尧天舜地的政治作秀的。
新帝即位后通过西暖阁议事的形式分化几位阁老,提拔了不少年轻官员,太上皇对此都默许了。
这件事情足以说明新帝皇位的稳定性。
新帝当然也知道自己的皇位很稳固,所以他才对这些不肯还债,甚至还想赖账的臣子感到不满。
那些穷得叮当响的御史清流拿不出来银子还债也就罢了,可那些在父皇的纵容下中饱私囊、富得流油的人家居然也好意思装聋作哑乃至进宫哭穷?
他们到底是贪心不要脸,还是根本没把自己这个皇帝放在眼里?
其实真正新帝让不爽的是他的兄弟,但是只要太上皇活着,他就不能把这种不满表露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