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我错了,人的偏见当真无时无处不在。我明知昭国在过去几年强势崛起,能让并州富裕起来,抵御北边的胡人,那位昭王必定有其过人优势。
可我之前还是以狭隘的眼光看待这位君王,竟以为对方不过是一时运气好,靠血腥统治才得以凭借虎狼之军建立国家。
但如今看来,昭国竟极为擅长治理内政。之前传言昭国有高产粮食一事,恐怕今年秋收便能得到验证。
若昭国能让关中之地的百姓富足,实现民富国强,对我们关中而言乃是好事,总归比凉州的军阀要好,也比关东的诸侯打过来的结局要好。
杜兄,我们关中没落太久了,很明显昭国要建都长安。若未来真的是昭国问鼎天下,我们关中之地肯定会再次繁荣兴盛起来。
这过去的一百多年,我们关中士族都快被打压得都快要彻底没落了……”
杜畿是真的感受过生活的艰难,从小到大吃饱穿暖都没办法做到,他深切的感受到了家族没落之后的苦楚。
虽然家族没落是因为后人能力不行,但其实也是因为关中渐渐没落的原因。
所以在杜畿眼里而言,重新振兴家族,是他心中最迫切的渴望。
然而做到这件事情,关中出身的他虽然一开始就是郡吏出身,但想要在朝堂里面占据高位,几乎完全没有机会。
在大汉天下,关东士族那群人才有机会做到三公的位置。
可是天下大乱了,杜畿原本是觉得未来想办法投靠实力强的诸侯,借此振兴家族。
那时他原本以为关中之地必定会越来越乱,只有往南边逃亡才有生路。
可是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如果是这位昭王问鼎天下,那他们关中之地的人必将受到重用,这个机会杜畿不想放弃。
所以他刚刚那番话虽然没有明说,其实已经表明了愿意继续留在昭国寻求仕途。
因为他现在看好昭王能让关中之地兴盛繁荣起来。
韦端自然也明白了杜畿的言下之意,韦家还并没有没落,至少人脉关系还很强盛,所以这一刻,韦端的想法和杜畿稍稍有些不同。
“杜兄,我自然知晓你的想法。自从昭国统治关中之地后,周边的百姓确实安稳了许多。
若今年是个丰收年,恐怕连老天爷都在眷顾昭国,而我们身为关中之人,自然也期望未来关中之地能够繁荣昌盛。
然而你想必也听闻了消息,昭国已向各个郡县传达了秋季考试之事,未来若想在昭国继续走上仕途,只能参加考试。
众人可选择参加文举,亦可参加武举,报名参加考试之人不限出身年龄,也就是说只要过去未曾犯罪,任何人都可参与。
这对我们而言是条出路,表明昭国愿意接纳我们关中之人,可这也会毁掉我们关中数百年的根基啊。
此举一旦成为定例,士族的优势恐怕将荡然无存……”
纸张的大量使用,让越来越多的人能够读书习字,确实也能毁掉士族的根基,但这都还不是致命的。
士族能够传承几百年,从西汉到东汉越来越庞大,那可不是因为他们真的学识太好,而是因为汉朝的举荐制度。
在考试制度不能通行天下的情况下,人才是怎么出来的,确实有举孝廉这一途径。
但举孝廉的名额其实很珍贵,在最开始的时候还真的能够选拔出人才,后来已经完全成为了士族阶层里面的名额,普通人已经没机会得到了。
所以汉代官员发掘人才的一大重要方法就是通过举荐制度来发掘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