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人。”小女孩摇头,“是石头……裂开的时候,发出的那种声音,像有人慢慢撕布。”
林知遥心头一紧。
那是应力释放的次声波,人类本不该听见。可王小花不仅听到了,还赋予了情感意象。
当天下午,她们回到教室,林知遥取出一台老旧采音设备??那是老教授临走前悄悄留下的便携式声谱仪。她将麦克风绑在竹竿上,伸入矿道深处,连续采集了两个小时数据。
当晚,她在窑洞里回放录音。频谱图上赫然显现出一组规律波动,频率介于18-22Hz之间,恰好处于人类感知边缘。更诡异的是,这段信号呈现出类似语言分句的停顿结构,每隔37秒出现一次重复模式。
“这不是自然噪音。”她盯着屏幕低语。
她尝试将其升频至可听范围,播放出来??竟是一串类似喉音吟诵的声响,节奏庄重,宛如某种古老仪式中的祷词。
她翻出《民间声象录》,在第137页找到一段记载:“旧时采矿者入深穴,必先焚香祭山灵,谓之‘叩地三音’。传云,若山应回应,则采掘平安;若无声,则退避三日。”
难道这座山,真的在“说话”?
她正欲继续研究,门外传来急促敲门声。
李同学站在雨幕中,浑身湿透,怀里紧紧护着一只木匣。
“老师!省城电视台又来了!这次带了好多记者,说要拍‘乡村音乐奇迹’专题片,点名要采访您和我们几个学生!村委会已经答应了!”
林知遥眉头紧锁。
上次媒体来访尚且懂得收敛,这次竟直接打着孩子们的旗号闯进来,显然是冲着“隐退大师培养天才少年”的叙事模板而来。
“他们现在在哪?”
“正在祠堂布置场地,说什么要搭舞台、接电源……还说要让我们排练《启寂》,准备直播!”
林知遥霍然起身。
她不怕曝光,怕的是真实被简化成标签,怕孩子们的声音再次沦为他人故事里的装饰品。
她披上蓑衣,大步走向祠堂。
远远便听见扩音器试音的刺耳啸叫,惊飞一片宿鸟。十几个工作人员正忙着架设灯光和摄像机,导演拿着对讲机吆喝:“把背景板换成山水画!突出‘世外桃源’氛围!那个吹笛男孩呢?让他站C位!”
林知遥径直走到主控台前,一把拔掉电源插头。
全场骤然黑暗。
“谁干的?”导演怒吼。
“我。”她声音平静,“请你们立刻停止施工,离开这里。”
“林老师?”一名女记者凑上来,笑容职业,“我们知道您反感炒作,但这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全国观众都想知道,您是如何在这偏僻山村创造出音乐奇迹的!”
“这里没有奇迹。”林知遥盯着她,“只有日常。”
“可这些孩子的确天赋异禀啊!”记者不甘示弱,“李同学能即兴创作,王小花能听懂山语,这难道不算奇迹?”
“他们不是展品。”林知遥一字一顿,“他们是活生生的人,在学习如何倾听世界,而不是成为世界的表演者。”
人群骚动起来。有人冷笑:“您当年不也是靠演出成名的吗?怎么轮到自己就清高起来了?”
林知遥不怒反笑:“我确实演过上千场音乐会。但每一次谢幕之后,我都更加确信:真正的音乐,从来不在舞台上诞生。”
她转身面向孩子们??他们挤在角落,眼神惶恐。
“你们愿不愿意上电视?”她问。
没人回答。
她看向李同学:“你呢?想让你父亲听到你的曲子,和被人当作‘励志典型’展示,是一回事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