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宜兰听出了他的急躁,轻笑了一声,便说起了艺术馆项目需要的东西。
“不过我现在先需要您帮个忙。”
“我眼下的这个项目需要一些灯具、玻璃制品、不锈钢制品,以及瓷器。这些产品的设计图出来后,我想麻烦您帮我联系一下咱们内地技术比较好的厂子,把订单交给他们。
至于我的要求,您肯定也清楚。只要按照家具厂生产家具时一样就行。”
广红军还以为有什么事,他立刻拍了拍胸脯。
“行,这点事我帮了。”
“那好,这个帮忙的事情说完了。现在我来和您说说我的想法和计划。”林宜兰把刚才被王黎明启发出来的想法和广红军交换起了意见。
“广厂长,你有没有想过扩大家具厂的经营范围?一开始‘兰’只有家具产品,而这次我设计的这些其他的产品,也打算放在‘兰’这个品牌下,一起推出。
如果可以,我希望能一直和你,还有京市家具厂合作。”
“虽然现在你们京市家具厂只生产床、沙发、柜子这一类家庭生活需要用的家具产品,但花瓶、瓷器、碗具这类产品其实也算作家具,只要你们想也可以生产和销售的。”
京市家具厂这些年已经按照林宜兰的想法,在一步一步地往前发展,逐渐超越之前的那些家具厂,成为国内家具厂的龙头。
可是,仅仅是现在这样,还是不够的。
艺术馆的项目,在林宜兰看来是一个好机会。
这次爱珍艺术馆开幕时,按照秋秀珍在港城的地位,肯定会有不少有钱人,想要跻身上流社会的人来参加。
这些人对林宜兰来说就是潜在的客户,如果能拿下他们,在他们心里留下‘兰’品牌的印象,那么他们就可以把产品卖到港城。
甚至可以通过港城,向周围的澳城、东南亚国家辐射。
虽然之前的广交会已经让‘兰’走出内地,卖到海外,但仅有那些客户是不够的。
只有把销售的渠道慢慢扩大,掌握在自己的手里。
京市家具厂才可以成为一方巨头,可以在未来的改制的潮流中,保留下来,抵抗住海外品牌的冲击。
也才可以成为她林宜兰在内地一个不可被轻易撼动的依靠。
电话那头的广红军迟迟没有说话,好像是没有接收到林宜兰的信号一般。
当林宜兰以为电话信号断掉的时候,广红军说话了。
“小林,你这话是什么意思?是想让我们家具厂扩大生产线吗?可是你说的那些产品,对我们家具厂来说,跨越的幅度太大了,难度也很高。”
他声音听起来有些沙哑。
“我。。。也很心动,可是对家具厂来说太不现实了。”他叹息了一声。
林宜兰这才意识到广红军没有明白她的意思,她只好仔仔细细地把自己的想法给他说了一遍。
“广厂长,你知道国外的公司吗?”
广红军嗯了一声,“知道。之前广交会和我们对接的很多就是国外的公司。”
林宜兰继续解释,“按照内地现在的改革力度,我相信内地很快也会有公司成立。不相信的话,你去找研究法律的教授打听打听,看看内地最近有没有对国外的公司法进行研究。”
“如果有,就证明我的猜测没有错。那我们完全可以提前做准备。”
越说,她越感觉自己的心跳速度加快。
“一旦公司法实施,你们京市家具厂就考虑收购这几个厂,以此拓宽业务线,这样你们就可以打造一个尽可能全的家具生产线。上到家里的床架,下到家里的水杯都用你们京市家具厂的。
除开‘兰’这个品牌外,你们京市家具厂也可以借这个机会来打造一个自己的新品牌。”
“一旦京市家具厂做到,那么国内的家具龙头必定是我们。”
“广厂长,怎么样?你要不要考虑一下。”
广红军被她的三言两语,说得怦然心动。
跟着林宜兰合作的这几年,他也学习了不少国外企业管理的知识。
对于她口中的话,他不再像之前那样完全觉得陌生,在不需要林宜兰解释的情况下,他也明白了她的意思。